不知不覺已入秋,但是秋老虎的厲害仍未褪去夏日炎熱的余味,疲憊了一日,回家的路上竟然被一陣熟悉的聲音吸引,駐足片刻,尋一處可以棲息的角落,閉上雙眼感受落日余暉下的別番滋味。
這久別的聲音,存在兒時的記憶中揮之不去,它是夏日里獨特的符號,卻給初秋帶來奇異的韻味,它就是昆蟲界的歌唱家---蟬。
民間有老話,蟬是預(yù)報天氣小專家。炎炎夏日三伏天里蟬鳴聲最多,發(fā)出“伏了伏了”地叫聲,連聲不斷,似乎給人類傳達(dá)伏天即將結(jié)束,氣候就要變涼的訊息。細(xì)聽蟬聲也頗有趣,蟬鳴時而高亢,發(fā)出長而有力“知”的聲音;時而低沉悠綿,宛若理查德.克萊德曼手下輕彈的鋼琴曲,低聲淺吟;時而聲音漸漸由低入高,恰似小橋流水蜿蜒匯聚大河追逐嬉戲般;再者一群強烈地斯鳴,如同百蟬合唱,抑揚頓挫,盡顯風(fēng)采。蟬的歌聲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欣賞,它略顯紛亂、聒噪和鬧人,甚至讓人心煩,但是,陶醉于蟬鳴聲中,總會被它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感動許久。
在北美洲有一種名為“十七年的蟬”,會在泥土里待十七年,經(jīng)歷漫長的潛伏期后從黑暗的地底爬出,爬向周圍高高的灌木或樹枝上,逃過鳥兒和抓捕者,待脊背裂縫蛻變,展翅飛翔,它歷經(jīng)九死一生只為擁有地面上僅僅一個星期的生命綻放。據(jù)資料記載,蟬的幼蟲形象始見于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銅器上,從周朝后期到漢代的葬禮中,人們習(xí)慣把一只玉蟬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護(hù)和永生。因此,蟬在中國古代象征復(fù)活和永生,這個象征意義便來自于它的生命周期,且古人認(rèn)為蟬以餐風(fēng)飲露為生,因此它又是純潔的象征。
蟬,起初是幼蟲,后來成為地上的蟬蛹,最后變成飛蟲。蟬的幼蟲俗稱“知了猴”。童年的記憶中,炎炎酷暑,農(nóng)村地區(qū)臨近傍晚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“今黑逮知了猴走們”,街坊四鄰的大人和孩子全副武裝,身著長衣長褲,防止蟲蚊叮咬,帶上手電,拿上袋子,尋一處樹林,鉆入其中,準(zhǔn)備“大干一場”。民間有流傳吃上一個“知了猴”,等于吃了一個大雞蛋的說法。因此,大伙興趣盎然,積極尋找。黑色的夜,手電發(fā)出微弱的光,偶爾可以看見飛蛾撲過的影子。孩子們打著手電一棵樹一棵樹緊挨著尋找 “知了猴”,運氣好的話一晚上可以逮七八十個,有正頂著樹根周圍的泥土準(zhǔn)備破土而出的,有剛離開地上的小圓洞爬向樹身的,也有正在蛻變不幸成為孩子袋中囊物……總之,捉知了猴是一個耐心活,得耐著性子,來不得半點急躁。捉到的知了猴拿到家里,不著急處理,孩子們會把它當(dāng)做寶貝玩具。拿出一只,放在地上,看它一步一步緩慢向前爬行可愛的樣子;膽大的光著膀子放在手背上,眼睛直盯著它從手指尖一點一點順著胳膊往上爬,淘氣的孩子會滿院子追著膽小的,只聽“不要不要放我身上”,惹得大家哈哈大笑……待孩子們玩膩,大人們會用鹽水將“知了猴”浸泡一夜,據(jù)說,這樣浸泡會將它腹中的泥水吐出,更加干凈且去腥味。然后拿一個鐵鍋,倒上油,來個油炸金蟬,油鍋“茲拉”一聲響,泛起金燦燦的油花,看著人垂涎三尺。尤其是將炸好的金蟬撒上辣椒、鹽、孜然粉,孩子們手里的“寶貝玩具”轉(zhuǎn)眼成為舌尖上的美味佳肴……時至今日,我們依舊可以吃到野生或者養(yǎng)殖的蟬,可仿佛吃不出兒時的味道,那些打野趣的美好時光,儼然成為流年里一代人的群體回憶。
如果夏日蟬鳴是一份聒噪,那么秋日聽蟬便是一份寧靜。蟬的一生何其短暫,苦難不停,卻充滿絢麗色彩。它歌唱連聲不斷,高亢的音符似乎在告別世界,似乎在迎接新生命,似乎給秋訴訟衷腸!
()
|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58102000140號